关于MBA的人脉,可能是我们想多了
发布时间:2024-08-30 16:59
道格拉期商学院

为何你四处社交,有心积累“人脉”,到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,才发现最后一点人脉都没能积累下来呢?原因很简单,你理解错了人脉的本质。

 
一、人脉在于你有多大的可交换价值
 
我朋友有一位MBA同学,在念MBA两年半期间几乎每一场活动都不缺席。无论是聚餐、校际比赛,还是企业参观、晚会,一周的空余时间都花在这样的社交活动上。用他的话说,“念MBA不就是为了拓展人脉吗?”
 
两年半年下来,确实人人都认识了他,他也时时以“人脉广泛”自居,在和周围亲戚朋友四处炫耀,他上次跟这个企业老总见面了、昨晚跟那个教授吃饭了。可当他毕业答辩出现问题的时候,连一个出面帮他的同学和老师都没有,最后只能多修了一年才拿到MBA学位。
 
反而我朋友这种隔三差五才有空参加一次活动的人,论文打印出问题时,好几个同学帮着处理,赶在最后一刻成功答辩。
 
为何我朋友的这位同学,四处社交、有心积累“人脉”,最后却一点人脉都没能积累下来呢?原因很简单,他理解错了人脉的根本。人脉的意义不在于你认识谁,而在于你能吸引谁。人脉不是你和多少人打过交道,而是有多少人愿意主动和你打交道。而这一切的根本都在于,你有多大的「可交换价值」。
 
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霍曼斯在他的「会交换理论」中指出:任何人际关系,其本质上就是交换关系。
 
你的“可交换价值”越大,你能吸引的人就越多,愿意主动跟你打交道的人也越多,和谈恋爱本质是一样的,走的是吸引力。
 
我朋友的这位同学,将念MBA的两年半年时间都花在了各种社交上,自身的价值却毫无提升。这种情况下他主动去结识再多的人也没用,因为在他想结交的人眼中,他毫无交换价值。
 
二、提高自身价值
 
人际关系的根本在于你有多大的“可交换价值”,那么打造有效“人际关系”的第一步就需要你提高自身的价值,并且让别人需要你。
 
清华大学MBA提前面试中就有一个问题“如果你入学之后,你会在课堂上能贡献什么价值”。只有你自己本身具有价值,你和其他人才有继续下去的可能。是人都有可能遇到背叛,只有自己的能力最忠诚。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,提升你的自身价值都绝对有百利而无一害。
 
请注意,这儿的「价值」是一个人的综合价值,不仅仅是你的专业价值,它还包括你的特征价值(比如样貌、身材、智力)、资源价值)以及链接价值,甚至是情感价值。
 
你需要根据你的能力、背景、发展方向,选择你价值提升的契入点和侧重点。
 
先让自己具备一技之长,在某个领域做到有影响力。由此延伸交换,积累个人品牌,再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价值互换方式。
 
一旦你成功建立了自己的价值品牌,接下来就要尽可能地展现你的价值,放大你的可交换系数。
 
你的【可交换价值】= 你的【价值】x 你的【可交换系数】 
 
假设你很有价值,但不为人所知的话,就如同掉落在某个阴暗角落的明珠一样,万一无人发现,“可交换系数”就为零了。这时哪怕自身价值再高都无济于事,因为再大的数乘上零的结果都只会是零。因此,在建立了自身价值的基础上,你还要找到向别人展现你价值的方法。尽可能放大你的“可交换系数”,这样你的“可交换价值”才会最大化。
 
三、放大交换系数
 
那如何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价值,放大“可交换系数”呢?方法就是,精准加圈,建立信任。要更多地展现自己的价值,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加入到合适的圈子里去。合适的圈子里,你会链接到更多可交换价值的人,他们也会以最快的速度将你的价值传递出去。
 
每个人交往的人不同,建立人脉的目的和侧重点不一样。因此每个人的人脉圈层也都会有所不同,但大致可以分为3个通用的圈层:互利圈、人情圈、交心圈。
 
1.互利圈
 
“互利圈”顾名思义,就是以利相交,利尽则散。
 
这是最外层的人脉圈,它的核心在于你自身价值的高低。
 
因此,在维护这一层人脉圈的时候,你无需投入很多的精力和感情来维护。
 
只要尽量保证你自身价值的不断提升,在价值交换时做到等价交换,或者略吃小亏,这个层次的人脉资源会源源不断。
 
2.人情圈
 
“人情圈”是内一层的人脉圈,相较“互利圈”简单的以利相交,它增加了不少人情内容。
 
人情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,近二千年封闭的农耕经济为人情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,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的社会关联和社会资本。
 
比如,即使在今天我们在说一个人不太懂得社会交往的时候,还会说“这个人不懂人情世故”。
 
其实不仅中国如此,在西方社会人情也是一个有力的人脉构建工具。
 
比如,罗伯特·西奥迪尼所著的《影响力》中的互惠原理,本质就是一种人情债的投资,通过先给予部分好处后,再索取更大的回报。
 
3.核心层人脉圈是“交心圈”。
 
这个圈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,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未能积累到这个圈子的人脉。
 
“交心圈”里的人脉关系已经脱离了世俗的“利益互换”范畴,它是价值观层面上的共鸣和相互认可。
 
古往今来,有很多美好的故事阐述了这个圈层的可贵。
 
比如古代的伯牙和子期、近代的鲁迅和瞿秋白,国外的恩格斯和马克思等。
 
“交心圈”的关系维护很简单,甚至比“互利圈”还要简单,就是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,不要刻意,随心而为即可。
 
哪怕平时可能交往很少,但一旦有难,双方必会鼎力相助,甚至能做到“士为知己者死”。但这一圈少之又少,能有也是弥足珍贵的。
道格拉期商学院